鹿鸣宴图:延揽才俊的诱饵清初瓷器中有一批纹饰,以鹿为主体,以飞燕为配角。
画中“燕”与“宴”谐音相通,鹿、燕组合应该是在表示“鹿鸣宴”之意。
“鹿鸣宴”是中国古代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著名宴饮,一般是乡试中举的人,才有资格参加,乃人生一大喜事。
除了鹿和燕之外,有的还画着一株枝繁叶茂的松树,松树树冠部有一大块云团,松树其实象征着人才,松树长入云端则是“凌云”之意,示人要有“凌云”之志。
鹿鸣宴、凌云志,这两幅瓷画鼓励学子参加科举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意图一目了然。
科举乡试之后举行“鹿鸣宴”的习俗,起源于唐。
乡试之后,地方长官邀请中举者参加庆祝宴会“乡饮酒礼”,因在酒宴上要“歌《鹿鸣》之诗”,故名“鹿鸣宴”。
《鹿鸣》是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第一篇,讲的是古代君臣举行宴乐,交流感情之事。
因诗的起首一句是“呦呦鹿鸣”,故题名《鹿鸣》。
《鹿鸣》诗中的君臣关系,与乡试之后地方长官和新科举人的关系有相似之处,故“歌《鹿鸣》之诗”的实质,是要对进入官员队伍的新人进行“礼”的教育,在古代社会属特别重要的习俗。
因此,“鹿鸣宴”在唐宋两代十分流行,明清时期也一直沿用下来。
这种引诱性题材的出现,则是人们对科举本身是否应该参加,面临两难选择时才会出现。
双鹿图:君臣和谐的呼声下图这种类型的《双鹿图》,出现于清早期。
清早期瓷画《双鹿图》,其实画的是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”的场面。
前景中的野草,即是鹿所食的“苹”“蒿”“芩”。
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“三藩之乱”爆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。
康熙中期之后,瓷画《双鹿图》逐渐少见了,表明此时的君臣关系已经大有改善,社会趋向稳定。
但《双鹿图》作为一种美好的诗意瓷画,在瓷器中仍有存在的价值。
上图就是清中期出现的一种“双鹿图”瓷画。
由于时代背景已经不同了,鹿纹的主题会出现变化。
从君臣关系角度看,上图的双鹿显得过于亲昵,总不如清初的《双鹿图》画得生动、得体。
古树伏鹿图:读书人的偶像清代瓷器上再一种与鹿有关的新颖图案是:一头鹿卧倒在草地上,回首喜悦地看着身旁一株怪异的松树。
明代“松鹿图”的画意比较明确,“松”寓意长寿,“鹿”谐音“禄”,两者组合在一起表示祝愿“长寿富贵”。
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中,曾提到他第一次去私塾先生家的情节:“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,第三间是书房。
中间挂着一块匾道:三味书屋;匾下面是一幅画,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。
”从现在作为景点保留着的“三味书屋”实物看,匾下面的那幅画,画面就是由一松一鹿组合而成。
根据鲁迅先生的描述,这幅图应该叫《古树伏鹿图》。
其意义是:读“古书”,“福禄”就在其中。
这里的“古书”不是一般的书,而是指科举考试涉及的“四书五经”,以及广义的经、史、诸子的书。
孔子曾在《论语·卫灵公》中教导弟子说:“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
福禄寿图:思想束缚的象征清代的《古树伏鹿图》是鼓励人们读古书,做大官,得福禄的瓷画,但现实生活中的人未必都有这样的雄心。
更多的人只是希望自己和家人生活幸福,健康长寿就可以了。
因此,《古树伏鹿图》很快又演化出另一个寓意长寿、富贵的新瓷画品种,以满足人们有更广泛群众基础的心理需要。
上图瓷片画着一只卧伏的鹿和一株古老的松树,粗看上去与“古树伏鹿图”十分相似。
在传统观念里,松树是长寿的象征,一株树画得更像古树,还是更像松树,隐含的画意是不一样的。
灵芝是长寿的食物,明代瓷器上的“祝寿图”, 就常见鹿衔灵芝献给寿星的场面。
所以,这幅瓷画的改变虽然不大,但其实它的画意已经转向了,确切地说,已经属于“祝寿图”一类。
上两幅画片,松树旁的灵芝都画得十分夸张,其目的是将松树“长寿”的象征意义表达得更加明确。
其次,既然“松”表示长寿,鹿的表意也回归单纯,只表示“禄”。
因此这样的图,名称应是“松鹿图”,或者“寿禄图”。
单纯表示“禄”的鹿,已经不需要强调它的卧伏了,所以这两幅图中的鹿都站了起来,显得生气勃勃。
上图是前面几幅“祝寿图”的又一种新变化。
除了“松鹿”之外,又在空中增添了两只蝙蝠。
“蝠”谐音“福”,以蝙蝠喻“福”,是清代的一种创新。
这样画面中的“蝠”“鹿”“松”三物,就可以组合成“福禄寿”的画意了。
“福禄寿喜”数者并举,可说是清代瓷器纹样的最大主题。
这些祝贺性的绘画元素和它们数不胜数的组合形式,在清代构成了壮观的祝寿、祝福类瓷画品种。